2018年,騰訊超級大腦、浪潮企業大腦、360安全大腦、阿里ET大腦、百度城市大腦、華為城市大腦、滴滴交通大腦等不斷涌現。作為最大的應用場景,城市正被智能化全面改造,迎來新形態。
正如威廉·J·米歇爾在《比特城市》一書中所說,全球性的計算機網絡——電子廣場顛覆、動搖、徹底重新定義了我們對公共場所、社區和城市生活所持有的觀念。
萬物互聯 數字資源賦予城市競爭力新含義
20世紀90年代,世界信息化時代開啟,城市逐漸從二元空間向三元空間發展。
通常所說的一元空間是指物理空間,由城市所處的物理環境和城市物質組成;二元空間指人類社會空間,即人類決策與社會交往的空間;三元空間指賽博空間,即計算機和互聯網組成的網絡信息空間。智慧城市建設是三元空間彼此協調,規劃與產業、生活與社交、社會公共服務三者彼此交融、相互促進的過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互聯網最新趨勢與新興技術的載體。
數字資源已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萬物互聯也讓萬眾創新以倍數的方式飛速推進。智慧城市理論研究已成為當前熱點話題并在實踐中穩步推進。智慧城市領軍企業風起云涌,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板塊。
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說過,在21世紀初期,影響世界最大的兩件事,一是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鎮化。智慧城市建設將城鎮化與新技術革命融合,無疑會進一步對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技術助力城市更新 信息化基礎設施全面融入城市建設
目前,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已從20世紀90年代~2009年的技術推動階段、2009年~2011年的愿景推動階段、2011年~2015年的需求推動階段進入到現在的城市更新階段。
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在近10年里已取得巨大成績,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帶來了有目共睹的改變。然而,智慧城市發展的思路、技術、標準和政策等還存在不確定性和爭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大量城市進入城市更新階段。城市更新的實質是通過維護、整治、建設、拆除等方式使城市土地得以經濟合理地再利用,并強化城市功能、增進社會福祉、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城市健全發展。在城市更新階段,首先要考慮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傳統的基礎設施包括能源動力、環保水利、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商用和居住建筑等一系列內容,是企業、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質基礎。經過近十年的推進,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已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但是,有些城市的信息化程度還不高,信息基礎設施局限于點對點的傳輸信息通道的建立;有些城市的信息化系統還只是簡單的文檔初步電子化和單一業務的計算機化,城市運行和管理基本還停留在各自為政的局面。此外,還存在投資效應與預期相比差距較大、技術與標準規范不統一、信息未能充分共享、政府管理職能條塊分割等問題,這也是近年來備受詬病的信息孤島、信息煙囪。政府各部門獨立運營、信息分散、互不聯通的局面已引起各方重視。浙江“只要跑一次”、上?!耙痪W通辦”就是為了突破瓶頸、破解這些難題。
總之,在城市更新階段,需要以計算機技術、傳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存儲技術為基礎,哈爾濱裝飾公司,將信息以數據的形式進行采集或獲取,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進行統一存儲、處理、分析和再現。同時,還需要通過IT基礎設施、云計算平臺、大數據中心,實現從單一的數據收集到云端管理數據和應用大數據的轉變,讓智慧城市信息環境中的大數據處理真正服務于城市各類應用。
從場所空間到流空間 頂層設計應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除了基礎設施,在城市更新階段,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也備受人們關注。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是政府及城市管理部門在城市發展戰略指導下,自上而下地制定的控制性規劃。伴隨信息流涌動,頂層設計在注重場所空間的同時,也應考慮信息流的空間。
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應首先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信息化基礎、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聯動效應等進行診斷,然后結合所處的區域板塊以及城市帶發展遠景進行準確定位,同時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不是簡單地堆砌技術。在頂層設計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硬件的建設,在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同時,還應考慮百姓對宜居、便捷的生活環境的訴求,將技術融合于治理框架中,切實解決國計民生問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此外,還應借助數據畫像等手段,減少供需不匹配的問題;通過技術助力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應用平臺經濟模式讓“互聯網+醫療”、“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養老”等服務更加接近C端,讓更多市民享受到技術紅利。
智慧城市制勝之道 回歸理性創造市民價值
智慧城市應更加注重實效性和落地性,讓建設投資回歸理性。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能否與城市競爭力相匹配。在頂層設計過程中,要考慮技術變化、市民需求等多種變數,最終實現無縫智能。
政府可借助雙邊市場、平臺經濟先進性將新舊產業之間有機連接,實現城市信息交流效率的提升、傳統模式與創新模式的交融發展。政府對智能化城市平臺的運行進行管理,可使傳統工業與智能化城市的信息產業結合為共生一體化的產業。一體化產業可將獲得的利益及力量統一回饋于利益相關者,通過產品、技術及系統等方面的智能化,使城市經濟和社會環境都得到發展。以客戶為導向、嵌入場景的數據全產業鏈可依托交通等入口,將傳統城市帶塑造為智慧城市群。各城市間經濟交往密切、資源共享頻繁、產業分工合理,可實現城市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及產業空間整合。
未來,技術迭代還將加速,5G、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以快制勝”的世界將會呈現更大的影響力,區位優勢、公共服務的概念將被重新定義。技術總有一天會“老”去,但技術產生的價值會被保留并沉淀下來,而智慧城市的制勝之道就是創造市民價值。
(來源: 中國建設報)